close

1020707-05.jpg

前一日欣賞了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豆莢寶寶音樂派對》,這天再度前往衛武營,帶小烏龜體驗不同的藝文表演:歌舞劇!

如果01  

【如果兒童劇團】是由金鐘獎最佳兒童節目主持人趙自強所創立,成軍於一個單純的想法:「2000年起,我們要透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流浪狗之歌》是如果兒童劇團2002年的第五口大戲,也是劇團製作的第一部歌舞劇~

1020707-01.jpg     

好舒服的天氣呀~

我們剛坐下來不久,如果兒童劇團的“吉祥物”便走出來跟大家見面囉!

1020707-02.jpg

小烏龜看到恐龍好興奮!一路跑跑跑,開心地抓住恐龍的尾巴~

1020707-03  

但是迷你的小烏龜一下就被湧入的人潮擠出來啦~(三兄弟完全印證了“團結力量大”!)

1020707-03.JPG

相較之下另一邊的小蜜蜂有秩序多了!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只要排隊就能與小蜜蜂合影囉~

1020707-05

拍完照後趕緊就坐吃晚餐囉!

《流浪狗之歌》是一個關於愛、平等以及尊重生命的故事~

如果03

故事描述幸福的狗狗—Lucky,一隻頑皮、淘氣的寵物狗,長大後被主人拋棄,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如果02

找不到主人的牠,也是第一次離開家的牠,既害怕又傷心,牠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流浪的lucky遇見了一群流浪狗,帶頭的是生過很多小狗的老媽媽—皇后;有流浪街頭多年的少女狗—baby;有生了皮膚病的癩皮狗—皮皮;以及有過五個主人的老師和被主人丟掉三次的路克。牠們有的告訴Lucky牠是被拋棄的;有的是想陪他一起去找主人。

如果04

流浪的生活要怎麼過,流浪的目的就是要回到家,Lucky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嗎?而這群流浪狗的希望又在哪裡?加上可怕的捕狗人還在四處搜索要把這群流浪狗統統抓走,回家的夢是否能圓?流浪的生命能否有出路?

如果06  

《流浪狗之歌》不但造型精緻,邀請了國際級的服裝設計大師蔣文慈小姐擔任設計,為了兼顧到演員行動方便以及美觀傷透腦筋;舞蹈動作則由雲門的首席舞者吳義芳老師指導。演員們則個個拿出看家本領,所有護膝護手紛紛出籠,前滾翻後滾翻動作樣樣都來。

如果07  

劇中以動物為第一人稱,帶出同理心的角度,反思人類該如何尊重和對待生命;用童話式的故事書寫手法,跟孩子討論「愛」、「希望」和「自主思考」的議題;光彩炫目的舞台聲光效果,搭配上好聽的音樂及豐富的歌舞,讓大朋友及小朋友們都沉醉其中~


= = = 以上圖片來源:如果大戲部落格 = = =


我在三年前看過百老匯音樂劇《Cats》,親臨現場的震撼與感動真是無可言喻!《流浪狗之歌》說是兒童版的《Cats》一點也不為過~故事以孩子的語言及思考出發,而且更貼切我們的生活:流浪狗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牠們曾經被主人所喜愛,如今卻因為人類不負責任的態度流落街頭~《流浪狗之歌》透過歌舞劇的型式,傳遞了希望,讓親子一起分享負責任的愛以及對生命的尊重!(有好幾段我都快哭出來了~)

1020707-05.jpg  

故事結束後,主角Lucky從舞台上推出2顆大球,與台下的觀眾互動,大家跳得高高的搶著推球,玩得開心極了!

近2個月中,小烏龜接連欣賞了四場藝文表演,包含三場音樂會:高雄市交響樂團『小小阿瑪迪斯』袋鼠抱抱嬰兒音樂會大提琴家張正傑【動物狂歡節!法國PK台灣】★ 朱宗慶打擊樂團《豆莢寶寶音樂派對》,及一齣歌舞劇:如果兒童劇團《流浪狗之歌》

一開始超擔心小烏龜會坐不住,但這小子的表現真是可圈可點!從頭到尾靜靜地欣賞演出,舞台的魔力深深吸引住他的目光~我很開心小烏龜喜歡藝文表演,藝術不僅帶來想像力的啟發,更能從中學習更寬廣的視野! 我相信擁有欣賞藝術的能力,就能夠靜下心體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一輩子都會感到幸福!

感謝舉辦兒童活動的單位與團體們,謝謝你們為孩子打造美好的藝文環境,開啟孩子欣賞藝術的大門!

 

 

⋱★⋰⋱★⋰⋱★⋰⋱★⋰⋱★⋰⋱★⋰⋱★⋰⋱★⋰⋱★⋰⋱★⋰⋱★⋰⋱★⋰⋱★⋰⋱★⋰⋱★⋰⋱★⋰⋱★⋰⋱★⋰⋱★⋰⋱★⋰⋱★⋰

 

 

專訪  蔣勳:母親,是我的第一個美學老師

作者:何琦瑜

2009-08親子天下雜誌7期

蔣勳,詩人、作家、畫家,曾經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不誇張的說,他是台灣最受歡迎、最「暢銷」的「美學老師」,如同科學有「科普書」,蔣勳至今創作關乎「藝術普及」的平面加有聲書,超過二十本。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他是「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聽蔣勳講課、看他的書,成為很多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許多人是因為蔣勳,平生第一次走進博物館看米勒的「晚禱」;或到故宮品賞「快雪時晴帖」……。

今年八月,蔣勳同時出版了兩本和美學有關的書:《美的曙光》從人類文明的初始,談到美的緣起與意義;《漢字書法之美》,追本溯源的探訪書法的美好,以及書法之所以擺脫「寫字的方法與技巧」,晉身為藝術的理由。

新書《漢字書法之美》中,蔣勳也從極少人提到的角度,看中國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王羲之。蔣勳介紹了王羲之背後最傑出的書法啟蒙老師:他的母親衛夫人。她如何利用大自然的譬喻,傳授王羲之書法的美感精髓,更啟發王羲之的心靈與生命……

專訪中,蔣勳談他自己對美感的啟蒙,不是從美術館裡的作品開始,而是從母親親手繡的被套,那被洗米水漿過的味道;依偎在母親身旁,聽她一邊說故事一邊織毛衣的溫暖;與母親一起摘菜……種種情感記憶起步。

- - -

Q:你曾經提過母親是你的第一個美學老師,談談你的母親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童年的時候,父親和母親與我的關係很深,尤其是母親。我從來不避諱告訴別人我有強烈的戀母情結。記得小時候回家,父親問我你考第幾名,我說第二名。父親就嚴厲的問,為什麼不是考第一名?當我正發抖時,我母親會一把把我抱走,說,別理你爸爸。我好感謝那樣的擁抱,彷彿把一切無法承擔的壓力都抒解了。

我常感覺母親有一雙魔術師的手:我小時候蓋的被子,是我母親親手繡出來的;人家送我母親十幾種毛線,她打成毛衣,每年過年就把舊毛衣拆了,用舊毛線編成新花樣,看來又是一件新衣了。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就跟在母親身旁,看她買菜、選韭菜、包水餃。不論買什麼菜,她總是會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掐菜,把老的地方拔掉。所以,其實我們吃到的菜永遠是最好吃的部分。

我很同情現在的小孩。我的學生不知道什麼叫做摘菜,你給他們四季豆,他們不知道要怎麼處理。因為他們長大過程裡沒有人帶著他們摘菜洗菜。他們也從來沒有吃過好吃的東西,他們以為麥當勞是最好的,最近發現連那個油也有問題了。這是一個可憐的時代,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都在吃很糟糕的東西。

我們那個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時間。譬如我蓋的那床被子,現在看來多麼奢侈,因為是母親親手繡出來的,而且母親每個星期都會重新縫洗一次。那個年代沒有洗衣機,她要到河邊去洗,拿木棒搥打,被單洗完以後,用洗米水漿過,等到大太陽的時候把被單搭在竹竿上曬。我蓋被子的時候,被單上就有陽光和米漿的味道。我想現在全世界買到最貴的名牌被,大概都沒有那麼奢侈。這幾年我到日本,發現日本到現在還有人用這種方法洗被子、漿被子。

我覺得台灣其實很窮很窮,我們所有的錢都沒有花在這個部分。這才叫做生活的品質,才叫做富有。今天台灣的富豪,他蓋的被子也是亂七八糟的,他的被單也是丟在洗衣機、傭人幫他洗出來,可能用的是化學含毒的洗衣粉。忽然覺得我成長的過程是一個最富有的階段,所有的手工麵、手工的東西,都是買不到的。

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人類五種感官的活動,構成了美學。所謂美的感受,也源自於你對一個人的情感,對一個地方的情感,對一個事物的情感。我在寫《美的曙光》時,覺得我的第一堂美學課,其實是母親給我上的,沒有人可以替代。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的愛,所以沒有人可以替代母親對於人的教養的工作。

前幾年我母親在安寧病房,因為她是個糖尿病中風患者,她看不見也聽不到。她快要走的時候,我問醫師,她哪種感官還能接受得到訊息,醫師說是觸覺。於是我把母親抱在我懷裡,讓她在我的懷裡安詳的離開這個世界。這樣的觸覺讓我記得一輩子。

Q:你幾本書都提到,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脫離了實用和工具性,才是美的開始。這和當前我們強調效率與功利的主流教育價值是相衝突的。你覺得父母和老師可以怎麼做?

很簡單,我們現在不要講話,走到院子去看那朵花、那片葉子,就是沒有目的的作為。可是大家看到小孩沒事做的時候會慌張。

我在大學教書的時候,每年四月,東海大學的羊蹄甲紅成一遍,上課的時候我都可以感覺到,十九、二十歲正要戀愛的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心聽課。我會停止上課,帶學生去花下坐一個鐘頭,聊天,或什麼都不做。到現在,有的學生都已經四、五十歲了,看到我還說,老師我記得那天好快樂。

我們需要有一個這樣子的課。不是每天都要如此,而是老師偶爾要帶孩子出去看花,去聽海浪的聲音,讓他脫掉鞋子去踩沙灘。

我還上過一堂課,在東海的閣樓上。晚上關掉燈,讓班上三十幾個同學彼此擁抱對方,擁抱一小時。因為這班學生入學以來不知道分了幾個派系、老是吵架,然後你鬥我、我鬥你,常常就有黑函給系主任打小報告。我覺得如果人之間沒有信任、沒有光明磊落的愛,相處起來很痛苦。可是很奇怪,像這樣一個沒有目的的功課,他們就好了,後來覺得好感動、好開心。

 教育不要那麼功利,要讓年輕人重新找回他們身體裡的很多的渴望。

Q: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今的職業父母的確有很多困難,全世界的工商社會都在反省、檢討,台灣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很多人覺得外傭可以取代親子關係。

我有一個朋友,爸爸已經九十幾歲,這幾年身體不好、坐在輪椅上。他請了三個外傭照顧爸爸。有一天他跟我說他累死了,下了班爸爸還抱怨。我就說,老兄,講老實話,你爸爸不需要外傭,爸爸需要你。我們完全忘記親子的關係是什麼。我告訴朋友,你父親需要的不是醫師也不是看護,在他心靈荒涼的時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摟摟他的肩膀,跟他撒嬌。我相信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為什麼我們冷酷到忘了這件事情?

我到竹科的公司上了兩年課,這家公司的成員,都是清大、交大、台大畢業,平均年齡三十一.八歲,他們進到這家公司以後就有股票。他們每天看著股票,如果十年內離職,股票全部報銷。所以沒有一個人敢離職,人就賣給這家公司。

這是他們認為最好的管理。這家公司到現在還一直都是獲利很好,可是同時他們也要付出代價。譬如說問卷中我看到,他們沒有人晚上十一點以前回家。還有一個人說,八年來他都沒有休假。

有一天我講課完有人問問題,他說蔣老師我女兒現在五歲了,可不可以建議應該送去學小提琴還是鋼琴。我問他,你是那位八年沒有休假、晚上十一點都不回家的爸爸嗎?他說是。我就告訴他,你可不可以不要關心要學小提琴還是鋼琴,可不可以回家把女兒緊緊抱在懷裡?

他真的不太懂為什麼。我說,我希望一個五歲的孩子能夠記住父親的體溫。我想,這個體溫將來她走到天涯海角,會給她很大的安慰和鼓勵。我說,你要知道,如果到十六歲以後你要抱她,她可能不要你了,她需要另一個男人的擁抱。可是如果今天父親給她擁抱,她會帶著父親的擁抱去接受第二個男子的擁抱,這才是健康的。

我一直覺得,我們真的需要在台灣這樣生活嗎?其實我們的富有比起很多國家,沒有什麼了不起,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完全迷惑在這個富有裡,喪失了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這幾年在這些地方上課,真的不是關心藝術,而是希望把人的最本質、最根本的東西找回來。

年齡愈大以後我也發現,母親的任何一句話我都記得住,可是父親我有的時候會違抗。母親給我的記憶讓我相信,親子教育的本質絕不是教訓,而是包容。在包容裡,讓孩子成長,過程裡慢慢領悟。

Q:在《漢字書法之美》中,你談到書法教育。你覺得書法教育對孩子重要嗎?為什麼?究竟一堂好的書法課最終目的是要教給孩子什麼?

 「書法」,白話來說,就是「寫字的方法」。

但是,古代書寫的工具是「毛筆」,現代是原子筆、鉛筆等「硬筆」,而且已經大量改用電腦書寫,「書法」的理解一定要不一樣。

我的童年,毛筆書寫的「書法課」很使我厭煩,因為我不能了解「毛筆」與「書寫」的必然關係。

我愛上寫毛筆字還是在讀藝術研究所的時候。經過好的老師的帶領,知道毛筆的屬性,把毛筆書寫當成一種「繪畫」,一種抽象的「繪畫」,「書法」才開始對我有了吸引力。後來上了癮,一天寫四、五小時,不想停。

現代兒童的「書法」可以放在「美術」課裡,認識點捺,認識線條,認識結構,認識輕重,認識虛實,是「美學」的基本功。讓孩子把毛筆當成水彩筆或油畫筆,讓孩子體會書寫像畫畫一樣,就會有不一樣的樂趣。

我在《漢字書法之美》這本書裡用很大篇幅介紹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介紹她的教科書「筆陣圖」,介紹她如何引領王羲之認識線條和大自然的關係,就是希望書法教育可以在現代孩子身上再一次復活,不再只是刻板僵化的「書法課」。

衛夫人帶領孩子去認識一個書法上的「點」,走到山上,體會「高峰墜石」,體會一塊石頭的重量、體積、速度、墜落時的加速度。這是「書法課」,也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Q:在你的書中曾經提過,文學的閱讀,對狂飆期青少年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慰藉與滋養。但是現在談文學和美學,在正式教育體系裡,特別是國、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卻又是特別奢求和困難的。可否談談文學與美學對少年、對成長的重要性,以及給有心的家長和教師一些建議?

「美」不等於「美學」。

「美學」是理論,可能很難,狂飆的青少年也不容易安靜下來理解。

但是,「美」是一朵花在開、在綻放。

「美」是大海波濤的洶湧,是無邊無際的壯闊。

「美」是大樹蒼老糾結的枝幹,向歲月挑戰的頑強。

「美」是青少年自己身體在最旺盛狀態的飛揚閃亮。

「美」並不困難,「美」是青春,「美」是狂飆。

德國浪漫主義時代的文學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貝多芬的音樂,是海涅的詩,是尼采的超人哲學。他們共同的人生夢想是「狂飆」,他們的時代被稱為「狂飆時代」,他們的行動被稱為「狂飆運動」。

「狂飆」是生命飛揚的追求,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一定要記得自己青春時刻的熱情、愛、與狂飆的夢想。

你沒有年輕過嗎?

你沒有愛過嗎?

你沒有熱情過嗎?

你沒有追逐過狂飆的夢想嗎?

告訴孩子你有過的生命之愛,他會聽懂,他會感動。他會知道父母老師不是生下來就要說教的人。

讓他們知道:父母老師跟他們一樣,也曾經年輕過、愛過、夢想過,而且──現在也沒有放棄!

我一直相信「美」是一種救贖。在「美」的共同體會與感動裡才會有真正最好的親子關係。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衛武營童樂節 流浪狗之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嚕嚕嚕 的頭像
    嚕嚕嚕

    嚕嚕❤小烏龜 ♫♪♬

    嚕嚕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