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到文化中心欣賞『小小阿瑪迪斯』袋鼠抱抱嬰兒音樂會,離開時發現路邊的海報:大提琴家張正傑將在文化中心圓形廣場舉辦【動物狂歡節!法國PK台灣】戶外音樂會!(★小烏龜的第一場音樂會:『小小阿瑪迪斯』袋鼠抱抱嬰兒音樂會(2Y3M)★)
兒童音樂會,又是大師級的音樂家,而且還是免費的!!這麼棒的活動怎麼能過呢?
演出時間在晚上七點,我們六點到達時已經好多人來卡位囉!(中間的位置是本次贊助廠商─中鋼的員工保留席~)
小朋友們帶著便當來野餐~
主辦單位在活動現場放置了4000張椅子,加上場邊席地而坐的觀眾,參加人數約有7000人呢!
天色暗了,音樂會要開始囉!主持人是大提琴家張正傑及小提琴家陳宜琳~
張正傑老師率領國內首席音樂家,網羅了台北市交首席群中提琴家何君恆、豎笛演奏家陳威稜、長笛演奏家游雅慧,還邀請到台灣木琴天后吳珮菁、指揮兼小提琴家林天吉、小提琴家陳宜琳、低音提琴家廖珮如,及著名鋼琴家葉綠娜及廖皎含。一時之選的天王天后夢幻組合,陣容超堅強!
小烏龜聚精會神~
法國作曲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在1886年寫出大家耳熟能詳的「動物狂歡節」,他運用各種樂器的音色將獅子、大象、袋鼠、天鵝、烏龜,甚至是化石都表現得唯妙唯肖,成為古典音樂中充滿趣味的經典樂曲。張正傑老師既欣賞聖桑的作品,又一邊想為什麼沒有屬於台灣的動物狂歡節?於是決定改編各種台灣動物的童謠,讓台灣版的動物狂歡節和聖桑一較高下!將小朋友喜愛又熟悉的動物童謠,如小毛驢、兩隻老虎、白鷺鷥等,以西洋古典樂器現場演奏呈現,讓大小朋友投入在動物狂歡節的歡樂氛圍中~
這場古典音樂會充滿東西方風情與童趣韻味,各種樂器輪番上陣,法國和台灣的動物熱鬧齊聚一堂!(代表大象的低音提琴真是可愛呀!)
小烏龜看得如癡如醉,都忘了手上的蘋果了~
我才離開一下,小烏龜竟移駕到Cookie把拔身上了~
在夏日夜晚微風吹拂中,欣賞精彩的音樂饗宴真是開心呀!
法國版的「動物狂歡節」以各種樂器模擬動物的聲音與神情,曲風親切可愛;台灣版的「動物狂歡節」改編自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產生歡樂的共鳴~法國PK台灣各有千秋!
散場離開後,小烏龜牽著Cookie作為今天的ending~
隔日,小烏龜將氣球套在脖子上,是因為張正傑老師說最美的動物是天鵝嗎!?
⋱★⋰⋱★⋰⋱★⋰⋱★⋰⋱★⋰⋱★⋰⋱★⋰⋱★⋰⋱★⋰⋱★⋰⋱★⋰⋱★⋰⋱★⋰⋱★⋰⋱★⋰⋱★⋰⋱★⋰⋱★⋰⋱★⋰⋱★⋰⋱★⋰
張正傑點唱機:「動物狂歡節」引爆想像超能力
作者:張正傑
2012-04親子天下雜誌33期
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人念念不忘甚至流傳百世?《紐約時報》曾在四百個文學作品中做調查,希望選出近幾百年來最重要的代表作,結果獲此尊榮的居然是《唐吉軻德》。
這個調查結果太讓我驚訝了,《唐吉軻德》是麥考爾.德.賽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在十七世紀所寫,那是一個全部文學家都在對騎士歌功頌德、讚揚豐功偉業的年代,賽凡提斯的《唐吉軻德》卻是一部諷刺騎士的小說,完全與當年的主流背道而馳。幾百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卻不若《唐吉軻德》讓人印象深刻,一部諷刺的作品不但讓人永存記憶還能留傳後世,甚至有音樂家將《唐吉軻德》譜成了樂章。
音樂與動物激出不可思議的交集
同樣的情形讓我想到了「動物狂歡節」這首有趣的作品。「動物狂歡節」是一八八六年法國作曲家夏爾.卡米爾.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ens)在維也納度過狂歡節時,受朋友委託所寫下的作品。這一系列由十四首小品組成的室內樂組曲完全顛覆想像,聖桑幽默又諷刺的運用各種樂器音色把動物園中常見的動物獅子、大象、袋鼠、天鵝……等,都加入狂歡節的熱鬧曲調中。
十四首小品中最特別的是那首〈鋼琴家〉,但鋼琴家怎麼會是動物呢?聖桑的用意根本就是在諷刺鋼琴家那種像動物一樣不斷重複動作,從不用腦袋思考的模樣,就像許多人要孩子練鋼琴,千篇一律的手指練習曲讓家家戶戶窗戶裡傳出來的樂音都相同,聖桑的諷刺運用得非常有趣。
而因為邀請他作曲的人是位大提琴家,聖桑把最美的動物天鵝留給了大提琴,在組曲的倒數第二首,他用大提琴表現出高貴優雅的天鵝在湖上優游的感覺。鋼琴則像湖水一樣一波接一波,湖水不能太晃,否則天鵝會失去優雅;湖水也不能太平,鋼琴要有一點流動的感覺,大提琴的音演奏起來也不能太煽動,樂音聲中的天鵝才會自然而然的高貴。
組曲中還有一首非常特別的曲子叫〈化石〉。聖桑用冰冷的木琴來表現化石堅硬的感覺,甚至將近一百年前過世音樂家的音樂包括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羅西尼的歌劇《塞爾維亞理髮師》等融入樂章。這些已成化石的音樂家在曲中客串一角,巧妙的呼應了主題。
還有第四章的〈烏龜〉我也非常喜歡。大家熟知的康康舞,取自奧芬巴哈(J. Offenbach)的歌劇《天堂與地獄》,聖桑在這首曲中頑皮的將快板康康舞變得非常緩慢、非常的無精打采,這樣一來,很快的變很慢,不正是烏龜的感覺嗎?還有〈驢子〉,聖桑用鋼琴快活的呈現出草原上奔月的感覺;在〈大象〉中,用弦樂器裡最笨重的低音提琴來演奏大象那種沉重又有點想玩的華爾滋;〈袋鼠〉則用兩台鋼琴把那種時而跳躍、時而活潑、時而靜止的感覺靈活的呈現……
家長在陪小孩聽「動物狂歡節」時是可以充滿各種想像力的。大人可以放手讓孩子先自己去聽,一開始千萬不要告訴他我們現在要聽〈烏龜〉或〈驢子〉,而是放手讓他自己先聽,小孩的想像力會讓人驚喜不已。
家長可以給小孩一點提示,比如聽到〈袋鼠〉時可以提示這是一種會跳的動物,這樣家長與孩子就會有互動性。欣賞〈烏龜〉時,家長可以先找原本的康康舞樂曲放給孩子聽,讓他發現快變慢的落差,啟發他的想像力;引導時也不要反駁孩子,很慢的音樂對孩子而言不一定就是烏龜,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像空間。
不凡的作品來自大膽的創意
「動物狂歡節」和《唐吉軻德》一樣,都是在那個時代顛覆主流的作品。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若孩子是人人稱讚的乖乖牌或是考上人人稱羨的台大,是否就是所謂的成功?如果孩子出社會後也只是坐在辦公桌,然後別人說一就做一,說二就做二,這樣是否就是所謂的優秀?
在歌頌騎士的年代,《唐吉軻德》反而是做了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大膽的顛覆才讓無數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如果只期待孩子做個乖乖牌,那就會變成《唐吉軻德》以外那無數無法創新、無法被記憶的著作。倘若你的孩子有很多想像力,如果他敢大膽創新,請你一定要鼓勵他。只會複製的乖乖牌,是永遠不會揮灑出驚人色彩的。